吃了有什么作用?
题主说的是“吃了有什么作用”,而不是“有什么用”哦~这两个问法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反映出的看待食物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的。 前者更侧重于“功能”——这些食物能提供什么营养或者产生什么效果;后者则偏向于“意义”——我对它的印象是什么、它对于我的重要性何在。 “吃”这件事本身是有千丝万缕的情感关联在其中的——我们不仅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素,也从食物中获取快乐和幸福。关于食物的讨论就不应只局限于“吃了什么”或“吃了有没有用”这类客观性问题,还应该包含“为什么而吃”“如何更好地吃”等主观问题。如果只局限于前两类问题,则会变得过于理性且技术化,而失之偏颇。
人不是机械的动物,在“吃”的方方面面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就拿“怎么吃”这个问题来说,就有很多主观因素在里面:我喜欢吃面食,所以你给我一碗白米饭我也会吃得开心;你爱吃辣我就陪你吃四川火锅,你喜欢甜食我就买回爱甜的你。只要对方高兴,那我怎么吃又有什么重要呢? 我喜欢吃面,但你不喜欢;我喜欢早上吃面,但你不喜欢在早上吃面……那么通过协商,我们可能找出无数种可以满足双方需求的吃法。所以,怎么吃到底是我的自由还是你的自由,或是我们的共同决定? 其实答案就是,怎么吃确实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方的需求。一个健康的人需要多吃主食吗?需要——但除了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外,多吃主食还会让胃膨胀、有饱腹感,进而影响食欲,造成偏食。孩子特别喜爱吃糖果,为了控制总能量摄入你应该禁止他吃吗?不一定——可以通过增加水果、蔬菜的量来满足孩子对糖类的需求。
在饮食的安排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全面、均衡,并考虑个体的差异。 在回答“吃了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时,也应该站在个体差异的角度去分析。例如同样是吃水果,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可能有不同——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通过吃含糖高的水果可能并不会使他的血糖大幅度上升,相反,吃一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或许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对那些原本可以正常吃药的患者来说,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减少药量甚至停止用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式来控制疾病,即从“治”到“养”的过渡——这在中医看来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叫做“未病先防”。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生理原因(孕吐反应剧烈等),可能需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以保证各项营养素及时获得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