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羊汤好吃?
“吃羊肉,喝羊汤”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 《韩非子·五蠹》中有言 “农夫春来耕作,夏完秋收,冬了冬休,幸而得脱,饥餐渴饮” 这里的“饥餐渴饮”指的便是在农闲时节,乡民们聚在一起吃饭,以补充体力。
这时的食物除了主食外,便是有汤有水的荤菜,《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记载 “烹狗炖兔,烹鱼做鸭……尽欢而罢。” 而用羊肉和羊骨做主料熬制的高汤,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礼记·月令》中有描述 “孟春之月,天气下降,草木萌芽……” 这里提到的便是立春之时,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和诸侯大夫祭祀天地之神,以表达感谢上天赐予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人们安居乐业的最高礼遇。
周王祭祀所用的牲品之中,就有“羊”“豚”(猪)等动物。 只不过这时的肉汤还比较清淡,加入的材料也少,主要功能在于去腥提香。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开始丰富起来。一些富庶之地,就开始在肉汤中放入各种粗粮和蔬菜,做成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味道鲜美的食物。
《周礼·膳夫》中便有记载 “凡王之馈食于诸侯者,羹定而后尝之。” 这里的“羹”便是用肉或菜做成的浓汤。 周朝的诸侯国鲁国有个名叫孔子的人,他曾经专门论述过“羹”的问题。 在他看来“羹”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荤素合理,营养价值高。
孔子的观点被后世奉为至理名言,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有着“无羹不席”的说法。 说到羊汤,不得不提一个叫做“庖人”的官职。
按照周朝的律法,国君和大臣有享用人间美味的权利,这些美味的来源就是由“庖人”负责提供。 所谓“庖人”,其实就是掌管厨房的官吏。
他们不但要准备丰盛的菜肴,还要提供各种味道独特的调料,以及用料考究的汤品。 据传周成王因为喜欢喝羊汤,就曾亲自赐给“庖人”姓“姜”。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这个新姓。 从古代皇帝与贵族的食谱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餐桌上不仅要有蔬菜瓜果,更要增添肉类和汤品的分量。这也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一致,只是古人在讲究荤素的同时,还会注意荤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