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腊蹄子炖什么好吃?
“腊”字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腊”是音旁,下面的“月”是形旁。“月”指月亮,古人用“月”作计时单位(如“朔”、“望”)。《说文解字》认为“腊月”即农历十二月。但今人多用“腊”表示腊月。 《礼记·月令》有载:“孟冬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仲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季冬之月……祀行及井,冰泮发蛰,蝼蝈鸣。”可见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古人用十二地支记录一昼夜的24小时,将每个时辰分为两段,每段为一个小时的时长。子夜时分,正是今日冬至,旧岁至此落幕。次日子时,新岁生起点燃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对正月、二月等各月的农事及节日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对腊八节的记载是:“腊八之日,制百神的先登,五方帝神并来朝。”“初九日……吃腊八粥。”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京师人家多于腊前期先将各种米豆洗晒,再配成杂样粥果,供佛敬祖。” 到了民国年间,北京的腊八粥还是颇有名气。老北京讲究喝由皇帝亲自下旨命名的“御膳”,而著名的“御膳房”中就有烹制腊八粥的“广福寺厨房”。
这广福寺系乾隆皇帝御赐名称,初建于辽代,重建于明代。《日下旧闻考》中提到:“每至腊月初八,文武官员各家贡粥,大臣们将粥送至宫中给皇帝和太后品尝。”民国时期,“贡粥”依旧,除了皇族贵戚,普通老百姓也有一口福尝新鲜。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有一碗普通的腊八粥竟卖着五块银圆的高价! 这碗普通的粥里到底有什么名堂,能使皇室情有独钟,百姓争先恐后?其实呀,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喝到一碗正宗的腊八粥,得有正宗的材料。“稻米”、“小米”、“栗子”、“花生米”、“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菱角米”……这些可都是必备的原料啊。
时至今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不再依赖土地获得粮食,食物也从过去的“食不厌精”变成了追求多样和新鲜。超市里摆放着各种进口水果和海鲜,农产柜台排满了包装精美的速冻食品。我们有了更多选择食物的权力,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美食手艺。 如今,人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腊制品获取足够的维生素,食物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蔬菜水果可以长久保存、畅通无阻地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些腊制的传统美食不仅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无法替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