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烩饼好吃?
2016年,《饮食指南》杂志公布了由5483名受访者参与的“最喜爱吃的中国面食”评选结果,其中,河南烩面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 说到烩面,那可真是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诗人柳恽撰写的《洛阳耆旧记·闻仙客传》中就有关于“烩面”的记载:“闻仙客者,唐贞元十三年天子幸东都,因进馔 至温福门,遇一异僧,乃胡人也。身著褐衫,手把简版,言词清利,举止闲散。……问其姓字里籍,云是西域胡人,俗姓侯氏,世居沙碛之中。……又言尝入汤浴,见汤中白色肉状,乃羊肉也。以箸拨散,遂成五色之气;以手沾汤,搅之便成五彩之沫。色香俱全,入口甘美。候曰此是天上玉糁糕,人间难得吃。” 这段描述中的“天上玉糁糕”,很可能就是烩面最早的雏形。在宋代,“烩面”这个名字已经出现了(参见《东京梦华录》)。不过那个时候的烩面还比较朴素,仅仅是把煮熟的面条放进汤里罢了。
到元朝,有人开始把蔬菜放进汤里同煮,这样吃起来就美味多了。后来,一些店家会在面里夹入菜叶或者打一个鸡蛋进去,让面条更丰富,更营养,也更加可口了。 但正宗的烩面还是应该像《老饕赋》里描述的那样,用鲜羊肝、鲜猪肉、鲜鸡腿三片做主料,加上葱白煎熟再切成碎末和着调好的料汁儿一起浇到煮熟的面条上——这就是最早的“三鲜烩面”了。
到了明代,“烩面”的名气已经相当大,不但有文人墨客写诗作词赞赏(参见《明宫词》),而且还出了不少专门的食谱典籍,诸如《饭食指南》、《养小口》等,介绍烹制步骤详细,做法完备,流传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清代的《调鼎集》中也收录了“烩面”的做法:“烩面,以水发木耳、冬菇,肥瘦猪肉切丝佐调料煨好为臊,用细面条加酱油、料酒、味精、香油拌匀蒸熟,再将臊子置于面上即成。”这里提到的“细面条”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