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为什么好吃?

空曼芝空曼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桂”者,即今日之“鳜(gui)鱼”。关于此字,《说文》的解释是:“桂,楚谓之鰩,唐荆川集作鳜魚。似鯉而大,赤黄色。”显然,这是基于方言做出的判断;同时,书中还列举了“鰩”、“鯚”等字形,认为它们是“鳜”的异写。然而,“鰩”与“鯚”所表示的,其实是一种鱼——乌鳢(黑色,形似蛇),而非现在通用的“鳜鱼”之称。

“鳜鱼”之称到底从何而来?笔者猜测大约出自“公鱼”(古音“勾”音鱼)或“鰩”字的谐音之故。清人赵翼在考证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咏渔的诗题时,就提到了“公鱼”之称[1] 。 明代蒋一葵编撰的《西吴竹枝词·序》中提到:“公鱼,江东呼鳜鱼,盖音同而字不同。”并引用了明代江南才子文徵明的一首诗作为佐证——“鲈鲙新烹琥珀光,竹竿斜挂网鳞光。公鱼莫遣人惊动,暗里吹花上钓裳。”可见至少在明朝,“鳜鱼”之称已广泛流行开来。至于它是否真的与“��”发音接近,暂不得知晓。

再来说这道菜肴。我在《鱼史补》中曾提到过:“今之蒸鳜鱼用豆豉、葱、蒜,酒、酱拌食,极美。……或又用醋、芥辣调食,亦佳。”这大体就是今天“香辣豆豉鱼”或者“糖醋鱼”的做法。而在清代,人们吃鳜鱼的手段还要简单些,只是清蒸后蘸着酱油、豆腐乳吃而已。[2] 当然,如果单纯从味道上去评价一种食物的话,那真是各有所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