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馒头叫什么作用?

太叔一太叔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一只晶莹剔透的虾饺,一块馅料满口的烧麦……每当提到这些,许多人的口水就会忍不住地分泌。在中国,各种口味的点心不计其数,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包子”、“馒头”、“花卷”三种形态,它们用薄薄的面皮将各种馅料“包裹”起来,再用大火蒸熟。而在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虽然也有类似的糕点,但其类型、口味和叫法上却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今天,小新就带大家去日韩看看那里特色的“包子、馒头”!

日本:日式点心更像“肉包子”

说到日本,小新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在于日本的文化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相通,陌生则在于这种“相通”仅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而非全部。日式点心同样如此。

在日本,有一种与中国“包子”极为相似的糕点,这就是“おにぎり”(日文直译为“握饭”)。从形态上讲,它与“肉包子”相似,只不过它所包裹的不是猪肉大葱,而是咸味的紫菜和腌制的鲑鱼。而将其包裹在里面的是软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米”或“粳米”),因此无论是口感还是外形都与中国不同。“握饭”的历史可以追潮到日本绳文时代(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握饭”是以鲑鱼为原料做成的。现代的“握饭”则主要有“醋饭握饭”和“普通煮饭握饭”两大类。此外,一些酒店和餐厅也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制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握饭”以迎合顾客的需求。

在馅料的制作上,日式点心更是与中迥然不同。与中国点心大多用猪肉、韭菜或其他蔬菜做馅不同,日式点心的馅料种类相对较少,大多是味道偏咸,带有鱼鲜味的汤料。从制作方法上讲,日式点心多采用“烧、煎”的方式制作,如用豆腐包裹海鲜馅料后“烧”制成的“团子(又称大福)”和用“油煎+锅烤”的方式制成的“咖喱汉堡”等。此外,日式点心的外观也与中国式点心具有较大差别。

在名称方面,日本糕点与中国糕点相比具有“多义性”。如日文汉字“馒头”(もちう),不仅被用来表示中国的“馒头”,还被用来表示“大福”、“团子”等糕点。而作为我们熟知的“面包”在日本同样有两个叫法:一个是“パン”(pan),这是日本人在口语中使用最多的词汇;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叫法为“ビスケット”(来自英文的bisquit),多有书本和文章中使用。

韩国:韩国“馒头”更像“包子”

在韩国,糕点文化则与中国更为接近。虽然韩国糕点的外形也与中国糕点有所差别,但韩国糕点与中同糕点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糕点里面都有馅料。如韩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糕点“松糕”,它由小麦面粉和米粉“调和”制成,糕点内有豆蓉、猪肉等馅料(类似于中国的“包子”和“小笼包”)。而与中国“馒头”相似的“蒸糕”则无馅料。在韩国,“元宵”也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糕点,它不仅具有象征团圆的特殊含义,更重要的是它所用的主要馅料是肉类、鸡蛋或干贝等“西方馅料”。韩国糕点与中国糕点的最大区别在于,韩国糕点外形十分怪异,有圆柱形、球形、三角形等等各种奇形怪状外形,其内部的馅料也很多样,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馅料“大融合”的产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