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炸出好吃的油条?
2007年,我上初中。 学校门口有个小笼包店,还有个卖油条的,小笼包吃腻了就会买一根油条,然后配着豆浆吃。 我记得那个油条是黄色的,很酥脆,咬一口会有脆响,不是那种软软的油条,所以印象很深。
后来上大学,离学校不远有个大学路,路上有个老婆婆每天敲着鼓卖油条,还是黄色,但比较薄,软软的。我很爱吃她做的油条,每天买了就边走边吃。 后来学了厨艺后,自己做油条,也是按以前的方子,面粉发酵,加白糖、小苏打后摊成面胚,下油锅炸至金黄即成。
但做出来之后却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也不是老婆婆做的那样子。我的油条又黑又粗,不像记忆中那种淡淡的黄色,也不是那种细细的很柔软的样子。而且不是那种一口咬下去会有脆响的声音,而是很软很韧,很有嚼劲的那种感觉。
我觉得我是很用心地在做的一件事,但是我做出来的东西却不是那样。我好多次想做油条,但是最终都做不起来,做成以后总觉得哪里不对。
直到去年,我做了几次油条才算成功,做出的油条跟我记忆中的一样了。虽然做法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但我相信这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下面来说说我的做法 材料: 中筋面粉500g(最好用低温醒过的面团) 泡打粉6g 小苏打3g 鸡蛋1个 糖10g 盐4g 猪油(或者植物油)100ml 水300ml左右 做法:
1.把除猪油和水以外的所有材料倒进盆里,搅拌成絮状 2.加入猪油和水,混合均匀,和成光滑的面团,盖保鲜膜,松弛30分钟 3.擀成大薄片,切成细长的条状 4.两个条叠在一起,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下,两边分别拧成麻花状 5.锅里热油,放入麻花,小火炸至金黄即可 注意: 在和面的时候,如果感觉太干,可以适当加点水; 如果感觉太稀,可以适量加点面粉。 和好的面团,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
油条好吃不好做,虽然看起来就那么回事,可很多人做出来就是差火候。油条的制作过程有和面、醒发、揉板、出条、油炸五个阶段。其中和面、醒发、揉板这三个阶段都和苏打粉、碱面儿、矾粉的用量及发酵时间有关系。
油条的制作基础是面种发酵,以前做油条用老肥(酸面引子)来引子面坯,使其发酵的。现在人做起来有些麻烦,一般都用“明矾碱”来代替。实际上就是把碱面儿(纯碱、小苏打)和矾粉以及食盐“兑”在热水里化开后和面。
这里面的比例很重要,而且不同的季节配比也不一样。比如冬天就得多放点儿碱面儿,春秋季少放点碱面儿。
今天我用的是500克的普通中筋面粉,用50℃左右的热水180毫升,兑明矾15克、食盐(1勺半)12克、碱面儿(2克)、小苏打(8克)。
这都是按比例来的,500克的面粉,15克的矾粉基本就保持这个数字,其他的根据季节再行调整。
把热水、矾粉、碱面儿、小苏打、食盐混合均匀倒入面粉盆里搅成面絮状。
再把120毫升的冷水倒入面粉盆,把面絮揉成面团。
再在面板上多抹些面粉,把面团揉到光滑,再盖盖醒发30分钟。如果气温较低,可以多醒发15分钟。
面团醒发的目的是为了让“碱矾”更彻底地融入到面团中。
面团醒发好后,再在面板上撒上些面粉防粘,把面团揉成长条,再按扁。然后用刀或刮板切成宽5厘米长约10厘米的长方形面片。
两片面片叠起面片后,用筷子压一下。这样油条生坯就做好了一个。
锅里放入食用油烧至3成热(约为150℃),夹起生坯,轻轻拉伸一下,放入油锅。一边下锅,一边就膨大了,等油条下锅炸5秒钟左右,就用漏勺划开,并不断地转动,让油条均匀受热。
炸2分钟,油条就呈金黄色了,就可以控油出锅了。
锅里烧热的油,把两个生坯下锅,就马上变白膨大了,油锅温度正好。油锅如果气泡少,说明温度不够,生坯下锅,膨不大。油锅如果泡太大,有噼啪响声,说明油温太高了,下生坯,容易糊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