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吃的什么面?
首先,大同的刀削面必须拥有姓名! 作为山西面食的大管家,刀削面的做法可算是博大精深了…
最简单的刀削面,只需要面粉、盐和水就可以做成面团。但想要好吃,还需要一些“道具”:削刀、和面缸(或和面盆)、案板、擀面杖、筷子等。
和好的面团需要被盖保鲜膜,静置半小时左右。趁着这个时间,我们来准备汤汁——用葱、姜、八角煸香后加入清水,然后倒入酱油、味精、胡椒粉,最后调入醋,一碗美味的臊子汁就准备好了。
待面团醒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削面了。用刀削出的面叶,每片长短宽窄都相似,且叶面光滑,薄厚均匀。这样的面在沸水中煮过后,才会筋道爽滑又入味。 最后,将削好的面投入煮沸的臊子汤里,加青菜,滴入少许香油,一碗香气四溢的刀削面就做好啦~ 大同还有一种叫猫耳朵的面食也非常受欢迎。
猫耳朵的形状酷似猫咪耳朵,故而得名。制作的时候需要用剪刀,把面团剪出一层层叠起来的效果,看起来就跟猫咪的耳朵似的~ 做好后的猫耳朵会被放进沸水里煮熟,然后把煮熟的猫耳朵捞出来,淋上美味的臊子汁,就可以享用了。
除了刀削面和猫耳朵之外,忻州地区还有著名的莜麦面。 这种面是用纯莜麦面做成的,没有添加任何物质,吃起来特别健康。
而最有名的莜麦面食,则是莜面栲栳栳。 做法类似于蒸饺,只不过皮更厚些,形状像葫芦一样。
配上面汤,味道酸爽至极。 如果觉得莜面栲栳栳太难操作的话,还可以试一下莜面卷卷。 把和好的莜面团直接搓成一条条的长条,再卷成卷儿放在锅中蒸熟就能吃了。如果嫌麻烦,直接用菜刀切成薄片,蘸着酱吃也是可以的。
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名的面食品种之一。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吃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刀削面全凭刀功。做面时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刀身平薄,紧贴面团,按照一清(汤)、二白(面)、三翻(味)、四溜(条)的要领,片片飞落汤锅,煮熟捞出。然后,再调上特制的西红柿酱,味道更加鲜美。刀削面因此成为很多外地人到山西旅游所必定品尝得美味之一。
削面刀是特制的,用宽约5寸,厚约一寸的矩形钢片,上窄下宽,尖如马嘴,刀口齐齐的。要想成为削面的好手,还得用削面刀割手,把手掌割出一道道口子,用创口贴贴上,在削面过程中,手掌流出的血和面团融合,才能削出口感最佳的刀削面。其实,刀削面好吃,熬汤的手艺更要紧。西红柿酱汤鲜红爽口,是刀削面的绝配。
拨鱼儿(山西叫法,陕西叫作拨鱼面)
拨鱼儿,山西临汾一带对一种长条形面食的称呼,是山西省的汉族饮食文化之一。因制作过程中,将和好的软面团放进漏勺里,用筷子拨入开水锅里而故名,外形如小鱼而得名。在山西不同地方,拨鱼儿的制作手法及叫法略有区别。
“拨鱼儿”,以吕梁、临汾一带制作和食用最多。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用开水烫面,放少许碱,和成特硬的“三光面”,然后用特制的铁漏斗,将面团通过漏眼挤入开水锅里煮熟捞出,调以各种浇头食用。漏眼有圆有扁,制成的拨鱼儿形状不一,视眼大小不同,成品长短各异,长约寸余,状如小鱼。“拨鱼儿”柔滑爽口,软弹筋道。一般浇以西红柿鸡蛋卤、家常肉卤、青椒土豆卤等,荤素皆宜。
拨鱼儿用漏勺做的,漏勺一般是用薄铁皮做成的圆筒,底部钻满小孔,也有的做成小眼格。将和好的软面团放进漏勺,用手掌用力擦,将面拨入开水锅里而得名,做成的面条像小鱼一样圆圆的,而且在开水锅里不停翻动,像鱼儿一样,所以叫“拨鱼儿”。
拨鱼儿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食品,史前人类制作鱼羹时,曾用面粉“和水溲之,置釜中掠使沸熟成片,谓之拨鱼儿”(《水浒笔记》),这拨鱼儿和现代山西等地流行的小吃拨鱼儿,名称相同,制作方法也相似。
拨鱼儿在陕北又叫“鱼鱼”,陕西、山西一带俗称“冰棍棍”,陕西又叫“箸鱼”,河南叫“鱼面”、“面鱼子”、“漏鱼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