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面筋哪家好吃吗?
最近在减肥,但真的被这家小馆子种草了! 店很小小,就4张桌子,去得晚了就坐马路边上(其实也还好,路没那么脏啦) 烤串味道很好,面筋、鸡翅、排骨都好吃,特别是排骨,甜香的酱料和排骨本身融合得特别好。另外烤馒头片也好吃呀! 炒菜也很多,价格也不贵,我一个女生点了一个酸辣土豆丝和一个鸡蛋炒河粉就吃得很饱了。
重点来了! 它家是按把卖的!!!一把韭菜10元,一把烤肠10元,面筋是3块一大把,豆腐卷、面筋泡也是一大把一大把卖!简直惊喜!这样算下来,吃一顿烧烤相当于白嫖啊!!(当然,你要是点多点少,老板也不会找你钱,但人家毕竟这么良心,咱也不能浪费不是)
烤面筋,也叫臭干子、香干子,是用上等的精面粉加水揉合成矾而做成的,烤制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东西,完全是面粉自身受热膨胀而形成的。烤时用木炭火,下面烤,上面洒上芝麻、辣椒面之类提香驱腥的配料,边烤边翻,烤至表皮起皱焦黄,用干净的竹签扎成双份或多份,外焦里嫩,吃在嘴里越嚼越香。
据传烤面筋是始于100多年前陕西华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当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人们生活艰难,该村有个姓王的小伙子由于生活窘迫,又不愿给仇军干活,便在家里拿最便宜的面粉当主食。由于生活漂泊不定,小伙子做好的馍、面条等常常吃不完,放一夜后便不能再吃。一次他突发奇想,将发硬的馍、面条放在火盆上烤,熟后又用刀切成长条串在铁钎上再放在火上烤,烤时刷上些自家卤水里浸透的五香料汁,烤熟后再蘸点椒盐吃,竟吃出别样的味道。后小伙子参加了红军,又给国民党干了一阵,又解甲归田,流浪到河南开封。小伙子发现河南没有他们家乡那种面食,便尝试把面粉拉长煮熟,挂上卤汁后烤着吃。后来他给烤肉、烧饼摊无偿出力,再将自己的烤面筋穿在他们的签子上一同烤,烤熟后再蘸些卤汁和椒盐给人家品尝,吃过的人都称赞好吃。于是小伙索性自己做起来,生意很红火。小伙子将此手艺传给了开封人,并成为他们本地的小吃,而这种馍和面条制作出的面筋也被称为“华记馍底”,这种小吃也就得名为“烤华记”。解放后,华记馍底已发展成河南的名小吃。
烤面筋在开封的兴起还有一个说法。以前有一个老汉穷得没有饭吃,有个好心人给了他几斤五香粉和几斤盐。老汉想了一个主意,到外面拣些烧饼、馒头的皮,再弄些面条,和在一起搓成长条,架在炭火上烤,烤熟后就着五香粉和盐吃,觉得很好吃。之后老汉就做起来了,由于很好吃,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摆到了街头,逐渐传开了。其实烤华记就是通过这两种不同的途径传到河南开封的。
陕西潼关人也说烤面筋是在一百年前陕西民间就有,是潼关人的小吃的,传到河南开封后又返销潼关。在潼关人的记忆里烤面筋是用红薯面做成的,做好后放到铁锅里加入汤水煮,煮好后捞在案板上擀成3公分厚的薄片,切成条,放在炭火上烤,烤熟后蘸着调好的辣椒、蒜汁吃。后来潼关人又在调味上做了改进,放辣椒面、椒盐面和芝麻,吃起来口感更好。潼关的“鸿胪寺码头”曾有许多卖烤面筋的小摊,当地回民也经营烧烤面筋。
其实无论是河南说的“烤华记”、“华记馍底”、“烤馍底”,还是陕西说的“烤面筋”、“烧面筋”等起源说法,甚至于1970年山东人周成章在济南泉城路卖烧烤时创制的烤面筋也都在不同的地域流行过,且都是从各地的烤串演化而来。烤面筋现在已经很普及了,它的制作也很简单,首先将上等的精面粉加水揉合成矾;然后将矾放在不锈钢盘中,摊5毫米厚,将不锈钢盘放入100摄氏度沸水中,用猛火蒸煮3至5分钟;再次将已煮熟的面筋放在凉水中冷却,取出后切成3厘米方形;最后将烤箱预热至250摄氏度,将切成方形的面筋放在铁丝网上烘烤。
烤串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在汉代就称“肉串”、“烤肉”,唐宋称签子、果子,明称“敲串”、“炙串”,清称“串子”、“签子”,现在北京、天津称“串儿”,东北称“烤串儿”、“串烤”,西北称“铁签”、“串面筋”等等。烤串是由祭祀、祭祖的“燔(烤、烧)祭”、“俎豆之事”发展而来的,烧烤